面對沿海地區人力成本的上漲,全球電子產品代工巨頭富士康正逐步將生產線往大陸轉移。重慶、成都、鄭州相繼被富士康相中,而最近一次,富士康選擇了人力成本最為低廉的貴州。
10月21日,富士康(貴州)第四代綠色產業園一期項目在貴陽市貴安新區開工。這個項目從簽訂協議到開工建設,僅僅用了3個月時間,預計明年6月實現試生產。按照初期規劃,該項目到2016年將實現總產值500億元,并在未來2到3年內為貴州提供5萬個就業崗位。
富士康掌門人郭臺銘今年7月第一次來到貴陽時感嘆說,貴州嶄新的機場、發達的高速公路以及西南鐵路樞紐的地位讓他對貴州印象深刻,并表示投資貴州的時機已經到來。而更為低廉的人力成本,或許是富士康投資貴州的最直接動力。貴州省在今年9月上調后的最低月工資為1030元,處于全國最低水平。
作為代工企業,富士康的利潤率正不斷下滑,2012年已降至3%,尋求更為低廉的勞動力成為一種選擇。富士康甚至計劃把工廠遷往印度尼西亞,那里的人工費比深圳市低了近30%。
落子貴州
9月5日晚間,一輛列車從貴陽火車站緩緩駛出,目的地是山東煙臺。車上運載著富士康貴州工廠的首批1600名員工,他們將在富士康煙臺廠區接受6個月至1年左右的相關技能培訓,然后再返回貴州工廠工作。
在此之前,富士康與貴州省人民政府于7月20日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決定在貴安新區投資建設第四代產業園,并命名為《北斗七星、富貴安康專案》。產業園的發展方向將集中在硬件制造、軟件開發、云端網絡科技等方面,并由電子信息產業園、節能環保產業園、國際數據中心、養生樂活產業園、戶外體育園、數位內容創意園、富貴安康生態小鎮等七大項目組成,預計到2016年實現總產值500億元,2018年實現總產值1000億元。目前,一期項目已經開工建設,預計明年6月實現試生產。
郭臺銘表示,多年前,到貴州投資曾成為富士康集團的備選方案,“但經管理團隊考察、調研后,覺得條件還不成熟,主要受了交通不便的制約。”郭臺銘說,現在就是最好的時機,貴州在航空、公路、鐵路等方面發展很快,整個團隊對在貴州的發展前景很有信心。
交通不便、基礎設施不完善確實嚴重阻礙了貴州的經濟發展。在每年全國GDP榜單中,貴州一直處于最后梯隊。2012年,貴州省GDP為6802億元,在全國位列倒數第六。
這幾年,貴州的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一定改善,其作為西部陸路交通樞紐的地位不斷鞏固和提升,“近海、近邊、近江”的區位優勢凸顯出來,進而帶動了經濟發展的速度。2012年,雖然貴州GDP體量排名靠后,但增速卻高達13.6%,位列全國第二,僅次于天津。2013年,貴州省14%的GDP增速預期目標甚至“領跑”全國。
對于尋求經濟增長心切的貴州來說,富士康無疑是一個“香餑餑”。按照14%的GDP增速計算,到2016年,富士康貴州項目至少要占貴州GDP的5%。毫無疑問,富士康還將極大拉動貴州的外貿體量。一個有力的佐證是,河南省自從引進富士康以后,其外貿體量便從2009年的134.38億美元,躍至2012年的517.5億美元,排名也從中部六省第三位,躍居中部六省之首。
為了“迎娶”富士康,貴州省省委副書記、省長陳敏爾曾于今年5月率貴州代表團對臺灣進行考察訪問。國務院臺辦、貴州省人民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進黔臺經貿發展,包括《關于促進黔臺交流合作備忘錄》、《關于進一步支持臺資企業發展的意見》等。為了配套富士康落戶貴州以及促進臺灣電子信息產業在貴安新區的發展,貴安新區也正在積極醞釀相關政策。
一位業內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貴州省省委書記、省長還親自帶著郭臺銘會見中國移動總裁李躍,希望中國移動能在采購上支持富士康的合作伙伴。
不斷遷徙
“中國的年輕一代不愿意在工廠里工作,他們希望從事服務業、互聯網行業或者其他一些更輕松的工作。”在10月印度尼西亞舉辦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企業領袖高峰會上,郭臺銘表示,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不愿意從事單調重復、薪資低的裝配線工作,使得富士康難以吸引到足夠數量的工人。
用工難、用工荒導致人工費用迅速上升,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統計顯示,2012年,廣東深圳工廠員工的人工費(包括社會保障費等)為每人6563美元,比2008年增長了70%。
不過,對于一些欠發達的大陸地區而言,富士康的工作仍然具有一定吸引力。比如貴州省,2012年農村貧困人口923萬,貧困發生率達26.8%,最低月工資只有1030元。據了解,富士康(貴州)第四代綠色產業園將在未來2~3年內為貴州提供5萬個就業崗位。貴州省政府相關部門甚至成立了專門的組織機構,制定了詳細的工作方案,并把任務下達到區縣、社區、村組。
跟貴州一樣的,還有河南、四川、山西等省。富士康于1988年進駐廣東深圳,隨后為了尋找人工更加低廉的地區、應對勞動力資源緊張,逐漸將工廠向大陸遷移,以降低用工成本。這些大陸地區包括山西太原(2003年)、重慶市(2009年)、四川成都(2010年)、河南鄭州(2010年)等,富士康還于2011年前后開始將一部分生產設備和人員從深圳轉移到大陸地區的各工廠。
目前,富士康在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中西部地區均有布局。其中,富士康在中國的大本營——深圳園區將打造專注于科技研發和電子商務的“五中心一基地”。長三角地區形成了精密連接器、無線通訊組件、液晶顯示器、網通設備機構件、半導體設備和軟件技術開發等產業鏈及供應鏈聚合體系。環渤海地區以無線通訊、消費電子、云運算、納米科技等為骨干產業。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汽車零部件、精密磨具等業務則轉移至了中西部地區。
但作為代工企業,勞工問題始終是富士康的一大難題。富士康需要不斷考慮的是:下一個成本更低的工廠設在哪里?或許不一定要在國內。
近年來,一些制造企業開始撤離中國。比如,韓國三星電子已將生產智能手機和傳統手機的主力基地從中國大陸轉移到了越南,這里的勞力成本還不到中國的一半。世界第二大代工企業新加坡偉創力選擇的是美國,今年8月份,偉創力在得克薩斯州投入運行新工廠,有約2500名員工為摩托羅拉組裝智能手機“Moto X”,而美國是摩托羅拉的主力市場,把工廠設在美國能夠減少運輸成本。
郭臺銘也開始將目光投向海外。在今年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企業領袖高峰會上,郭臺銘表示明年將啟動印度尼西亞5年計劃,在印度尼西亞設立手機工廠。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2012年工廠員工的人工費每人平均4780美元,比深圳市低約30%。
解決勞工問題的另一個方法是,提高自動化程度,讓機器人代替人工。郭臺銘曾在2011年公開表示,富士康要在2014年裝配100萬臺機械臂,在5到10年內完成首批自動化的工廠。但據本報記者了解,富士康的機器人計劃進展并不順利。這也就意味著,富士康短期內將難以停止遷徙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