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外媒報道,近日聯合國一份研究報告表明,由于亞洲地區收入水平普遍提高,數億人口開始成了數字世界的一份子,雖然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的普及讓人們能迅速接觸最新信息,但隨之而來的電子垃圾問題卻無法忽視,因為它們會對人體健康和生態壞境產生嚴重威脅。
聯合國的研究報告顯示,最近五年亞洲地區的電子垃圾暴增63%,因此該區域的國家應該攜起手來提高電子垃圾的循環和處理技術。
作為聯合國大學(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可持續發展循環項目的主導者,該書作者魯迪格·庫爾(Ruediger Kuehr)表示:“對許多本就缺乏環;A設施建設的國家來說,大量堆積的電子垃圾將成為一大問題。”
多年以前,亞洲國家一直是西方發達國家的電子垃圾“填埋場”,這里用不安全但相當便宜的方式將這些電子垃圾“消化”殆盡。
不過,現在亞洲國家自己也成了電子垃圾的主要生產國。2010-2015年間,中國制造的電子垃圾量直接翻番。而人均電子垃圾制造量最大的地區還要數香港,2015年的數據顯示,香港人均電子垃圾制造量達21.7千克。
新加坡和臺灣地區也是電子垃圾的重要產地,2015年其人均電子垃圾制造量均超過19千克。
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電子垃圾制造量較少,柬埔寨、越南和菲律賓的人均電子垃圾制造量只有1千克左右。
不過,以上這些數據并不是最恐怖的,最令人擔心的還是不恰當的電子垃圾處理方式,因為它很有可能造成致命化學物質的散佚,這些看不見的污染才是環境和健康最大的威脅。
舉例來說,用來回收電子產品中金屬材料的酸就是一大威脅,長期暴露在這樣的環境中會引起嚴重的健康問題。同時,從事電子產品循環回收的亞洲作坊工人也深受鉛中毒等疾病的危害。(編譯/銳志)